儒学的变迁与现代价值
起初,我对关于儒家的各种思想不屑一顾。后来了解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改变了我的看法,不禁感叹原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系统完整的哲学体系。
在我以往对儒学的印象中,大多都是三纲五常之类的普遍的伦理思想,认为那些都是封建礼教的糟粕。我以前为什么有这样的看法,是因为社会舆论氛围和文化环境所致。现如今的公众大多对儒学保持敌视的态度,认为儒学就是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禁锢人民的思想。再进一步分析,是因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来对儒家等传统思想进行了重新审视,到了新民众革命时期以后,政治层面将儒学定性为封建社会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以至于在历史课本中,提到程朱理学只是将其简单的归纳为一种"客观唯心主义",把其中的观念“存天理,灭人欲”归结为泯灭人性。就连政治课本中的哲学部分也带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提到唯心主义,又简单的以“片面的,形而上的”来形容。如此简单粗暴的定义一个思想,既不能完全表达思想的本意,也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想。
首先说“存天理,灭人欲”。所谓存天理,就是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所谓人欲,就是私欲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存天理,灭人欲,是说人有意识地遵循客观规律,而不被外物的欲望所牵制,激发真正的自我意志,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是说禁止各种物质追求,吃饭睡觉的欲望都是人正常的天理,而过多的欲望就需要被节制。得知这句话的本意后才发现其本身没有任何问题,而是被误解了。更重要的是此句意在约束统治者的贪婪欲望,以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可后来被统治阶级加以改造和利用,成为用来约束后人民的思想的工具。这只能说思想本身没有问题,而解读和应用这个思想时出现了偏差。
再来说唯心主义,主观唯心认为万物并不存在,而是我们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认为万物确实存在,但是服从于更高维度的意识。课本中讲唯心主义“物质源于意识”,让我们觉得唯心显然是错误的。但实际上唯心主义的根本观念是,意识在概念上先于物质存在,而是不是在时间上先于物质存在,明白这一点,对唯心主义的偏见就消除了。
重要的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具有特殊的文化语境和哲学内涵,不能简单地用西方哲学中的唯心主义去套用或解释。过于强调唯物与唯心,形成唯物与唯心的二元对立,割裂了认识与实践。这与太极两仪,中庸、心外无物等深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背道而驰。
例如,唯心主义强调意识和心灵是事物的本源,而忽略了物质的存在。王阳明的心学也强调意识的重要,但是没有忽略物质的存在。他认为,心灵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心灵通过感知和认识世界,有影响和改变物质世界;同时物质世界也反过来影响和塑造心灵。人要控制自己,尤其是控制自己的心。不要让它被名利遮蔽,不要让它被情绪左右。这是极高的境界,只有通过持续修炼,可以逐步逼近,最终养得此心如如不动。
对了,今天我想写的主题是宋明理学。曾经我只知道朱熹对儒学加以改造形成了理学,真正了解理学后,才发现其范围也深度比单一的儒学大的多。
- 周敦颐的道学派以道为核心概念。
- 邵雍的数学派以数为核心概念。
- 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派以理为核心概念。
- 陆九渊和王阳明的心学派以心为核心概念。
其中不少真知灼见已经和现今的科学思想相差无几。可谓科学文化两开花。
其中程朱理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重要流派,对后世影响最大。由北宋的二程(程颢、程颐)奠基,南宋的朱熹创立完善,故名程朱理学。通常认为程朱理学中有如下的核心思想和概念:
1.理气论
“理”是宇宙的本源,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法则。
“气”是具体的、变化的,是物质世界的具体表现,受“理”的制约和支配。
2.格物致知
通过对事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其背后的“理”,从而获得知识并提升道德修养。
3.性即理
“性”是人天生具有的本质,它与“理”是一致的。
4.存天理,灭人欲
个人的私欲和对物质享受的过度追求,会遮蔽天理。通过修养道德、克制个人私欲来达到天理与人性的统一。
5.敬与主静
“敬”是修身的基础,是指保持内心的专注与谨慎,约束自己的行为。
“主静”是通过静坐和反思清除内心的杂念,恢复本性中的天理。
从上面的概念可以窥探出,朱熹形成了一个与传统儒学截然不同的哲学体系。他以儒家纲常的伦理原则和哲学本体为基础,结合佛道的思想,系统化和统一化到天理之中。将儒学提升到了形而上的的思辨水平。大大扩展和提升了儒学的哲学内涵。程朱理学是儒学内部的一次重大变革,不仅是对孔孟之道的继承,也是对儒学的一次系统性哲学创新。其实其中的有些概念在先前的儒学也有提及,比如说《大学》中指出: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这也说明理学也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度挖掘和理论升级。
我们感觉儒学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好像没有变化,实际上是因为儒学一直在发展变化,产生了无数新的思想,但都以儒学冠名。
- 先秦的孔子孟子,奠定了仁义礼智信的基本道德框架。
- 两汉时期的董仲舒为基础的三纲五常,天人感应,形成了具有政治色彩的国家儒学。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儒学文化受到玄学的和佛教的冲击和影响。
- 宋明时期,儒学复兴,融合释道文化,实现了哲学的自我升华。
- 清代,儒学走向实证化和实践化,开始更多地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 后来的西学东渐,最早也是儒士开始学习西方的科技文化。
儒学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也是关乎个人修养的哲学思想,它贯穿了中国三千年的传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发展与创新。已经写入了每个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新中国以来,许多人对儒学从政治角度对其抨击和批判。现在造成一种影响,现在许多人提及儒学都会与迂腐、封建和压迫联想。甚至有人将中华文明近现代一二百年的落后于西方的历史,归结到三千年前的孔子孟子。
西方文明发展也有相似的过程。比如中世纪的基督教义禁锢人民的思想,教会的权威几乎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随着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到来,西方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解放,科学和理性成为了主导。基督教虽然经历了这一阶段,但并没有被完全摒弃,许多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仍然在现代西方社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无论是儒学和基督教,作为思想体系,他们的内核并不一定有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应用和理解。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传统思想的解释和应用可能会受到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影响,产生不一样的效应。
在某种情况下,社会可能出现了思想空白与信仰缺失的现象。许多人虽然在物质上得到了满足,但在精神上缺乏一个能够坚定面对生活困难和挑战的信仰体系。没有明确的精神追求便转向追逐短期的物质利益,甚至迷失在消费主义的漩涡中。正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正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从中汲取有益的部分,才能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