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感冒
生病是一种不错的发明,就算每个人都不想生病,但它确确实实让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珍重,尤其是在大病初愈时。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一场疾病的来临总是悄无声息,当你发觉时,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地步。
拿普通感冒讲,起初可能只是少穿了一件衣服或是沐浴后没有即时保暖。如果不加以防范,很快引发感冒发烧,到那时头昏脑胀,鼻塞喷嚏不断,真是让人刻骨铭心。
最近我发生了一次感冒,所幸很快就好了。今天我记录下来,算是一次经验和历练。
感冒,单从这个词推敲起来很抽象。不如来看看其他的说法。古代称为伤风,英文名叫Cold,俗话又叫受凉,现代医学说是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这样看就了然了,感冒产生的诱因是身体受凉,造成免疫力下降,从而外界的病毒乘虚而入。进而引发各种症状,其实这些症状正是机体为了消除病毒而触发的免疫反应,相当于炎症。比如鼻塞、流涕是因为炎症导致血管扩张,黏液分泌增加,目的是冲刷病毒阻止扩散。喷嚏、咳嗽是通过物理方式排出病原体和受感染的细胞碎片。发热则是因为体温升高可以显著抑制病毒复制,同时增强免疫细胞活性。如果机体没有发生这些免疫反应,后果不堪设想,轻微感染即可危及生命。
还有另外一个词,流感,也称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这个名字,其实会造成一定的误导。这个名称乍一听好像也是一种感冒,实际上和感冒的差别很大,严重程度比感冒大很多。相比之下的英语flu,就断然和普通感冒没有关系了。现代医学解释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它不仅感染上呼吸道,也会对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和肺)造成侵害。引发肺炎等症状。除了感冒的症状外,还有其他症状诸如: 持续高烧、呼吸困难、血氧下降,胸部CT可见肺部“磨玻璃影”。
感冒和流感的应对措施大不相同,前者是自限性疾病,就算不采用治疗也很可能会恢复健康,但是为了缓解免疫反应引起的病痛,也可以采用一些对症治疗,比如发烧时可以吃一些布洛芬、阿司匹林或者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阵痛药。还有人习惯服用感冒灵、感冒清热颗粒、板蓝根等中成药。其实效果比较有限。这些中成药看似普通寻常,实则各自的成分和用法,大不相同。当然这些细致的区分,是中医药体系下的另一个话题了。其中比较有效的感冒灵,可能也是因为其中的西药成分。
而后者严重时必须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除了一些对症或支持治疗外,抗病毒的治疗是必要的,比如奥司他韦。最近又出现了一种抗病毒药品“玛巴洛沙韦片”,中文名“速福达”,话说西药的名称的翻译也是一个学问。速福达,一盒两片,一片一二百元,每次只吃一片,据说效果是显著的。与此呼应的是几年前供不应求的“莲花清瘟胶囊”,现如今价格低到几毛钱一粒也没人买单了。
此外,很多人感冒或者流感后会习惯性服用阿莫西林或者头孢等抗生素药物,这实际上是错误的。首先,感冒是病毒性感染,而抗生素药品只针对细菌类感染。其次,抗生素类药品很可能会对肠道内的益生菌造成损害,肠道又被称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这会对免疫力造成直接影响。但有时抗生素药物也是必要的,当感冒严重或者流感期间,病毒损伤呼吸道黏膜后,细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乘虚而入,引发细菌性肺炎。最直接的反应是痰液变黏黄、白细胞升高,这时需抗生素治疗。
这里我想记录一下对于普通感冒应该如何妥善应对。
关于感冒可以简单分为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畏寒阶段)
2.高温持续期(发热阶段)
3.体温下降期(出汗阶段)。
感冒的冷热交替,本质是免疫系统对抗病毒时引发的体温调节机制阶段性变化。
理解这一机制后,应当避免盲目用药,精准支持身体自愈过程。
最简单的就是物理保暖。比如增添衣物,泡脚驱寒,多喝热水不是没有道理的。
其次是避免大量活动,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然后是补充营养,一种简单的方法是喝一杯鲜榨橙汁,补充维生素C, 对免疫是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还有其他富含维生素C的各种水果,如鲜枣、猕猴桃、柑橘类水果,建议温热后使用。
另外,应当避免辛辣刺激的事物,补充高蛋白易消化的食品,比如鸡蛋羹、鱼肉粥。
最好可以补充一下锌元素,比如食用南瓜籽,可以增强黏膜修复。
还有一个技巧,如果晚上因鼻塞难以入眠,可以把不鼻塞的那侧朝下睡,感受鼻腔里的热流缓缓向下移动,当两侧鼻子都不堵时,立即平躺,这样会好很多。
还有流涕和喷嚏时,尽可能多的排除粘液,也会好很多。
关于用药,应当谨慎选择。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理论上只是辅助和对症治疗。请遵医嘱,这里不再多述。
一般感冒在一周内就会恢复,还有一点应当注意,在症状消退后的一周,应注意保暖和食补,避免症状再次发生。
最后应当警惕病情发展和其他病因。当持续高烧不退(持续>3天或体温>39℃)或出现咳嗽加重、胸部疼痛、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症状,应当即时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