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一词见于传说是晋朝郭璞所作的《葬书》: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营之风水。”

定义了风水是一种选择地势和方位,以藏风界水的聚气之术。

那么在晋代之前是否存在“风水”呢?答案是肯定的。在以前的这种学问更多地称为“堪舆”。
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自古就与天地打交道,依靠天地吃饭。
在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老天是有“垂相”的,了解和解释这些星宿变化的人,某种程度上就是天文学家。
关于堪舆,其实就是了解方位,建筑和选址的学问。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地理学家。

在夏商周三代的上古中国社会应当就有为城镇及村落选址、建设宫殿,以及寻找丧葬处的地理勘查活动,如《诗经》记载:

“笃公刘,既溥既长。既景乃冈,相其阴阳,观其流泉。其军三单,度其隰原。彻田为粮,度其夕阳。豳居允荒。”

提到周人先祖公刘相土尝水,观察土地阴阳向背,勘查水源,和军民一起治理田地,种植庄稼。
不过这些活动可能还尚未包含后世风水术的神秘学色彩和阴阳五行理论,至多是以卜问来确定吉凶。

商朝的殷都经常发生迁都。迁都的原因可能是气候的变化,商纣王一直讨伐南方的原因有一点就是因为气候越来越寒冷了。
我们可以发现,商朝都城的地址,全部都是依山傍水,坐北朝南,这其实就完美符合了后来风水中的理念。
这其实从现代地理学的角度都能很好的解释。中原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只坐北朝南才能晒到太阳。
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商朝的都城遗址基本上都是西南朝向,其实这样是也为了能够在冬天也能晒到尽多的太阳。
因为坐北朝南,到了秋冬季,往往会受到西北风的影响,依山是为了防风保暖。
至于傍水,因为古代没有现代的输水系统,用水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条件,所以最好家门前就有一条河流。

这些通过经验主义得出的朴素知识现在看来都是十分科学的。

相地、相宅的地理勘查活动逐渐在秦汉时与术数联系起来。秦汉时期,人们把《易经》卦象、干支和阴阳五行等理念与堪舆学、选址学、建筑学等知识结合到一起,渐渐地形成了一种内容更加丰富的风水学。
同时随着王侯贵族以至于平民百姓对于下葬的要求越来越高。风水的理论范畴更加明确,笼统的可以分为阳宅和阴宅。到了汉代时期,这门学科日趋成熟,并且复杂化、专业化,并融入了许多玄幻色彩。

从最初朴素的经验主义知识发展到庞大地理论体系,而且出现了各种流派,甚至出现了相互矛盾的地方。
现在提及风水,人们认为那就是玄乎其玄的神秘玄学,甚至有人直接将其与封建迷信划等号。

其实风水学中很多理念都能够用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等科学知识的解释。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其文化历史价值,同时通过科学、理性去解读与应用,使其成为推动社会和谐、环境优化的一种有益工具,而不是神秘与封建的代名词。

添加新评论